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户县特殊教育学校    王卓丹
受智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智力障碍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难以掌握抽象的知识。因此,培智学校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积累出发,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融入生活中,借助熟悉的具体生活事例,建立起与其它知识的联系,也就是把生活经验知识化,知识问题生活化。
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教学中,从智障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联系现实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尽量做到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让教学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不偏离生活的轨道。通过创设情境培养智障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更容易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学会生活,为日后顺利融入正常人的社会群体提供必要保证。
一、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
教学生活化内涵丰富,衣、食、住、行、用等等均应涉及,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又具有极强的实际针对性,同时促进了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不仅如此,教学生活化还打破应分科教学之间封闭的界线,通过对各种实用知识的系统化及适当的丰富充实,从整体上给学生展示了一张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网,符合智障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切实需要,从而有力促进学生自理能力的提高。
在内容安排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生活教育,像学会洗脸,洗手,刷牙穿衣、叠被等等;在实施“叠衣服”中,结合生活语文课、绘画手工课认识各种事物的名称、衣分类,用笔画出它们的样子,在生活数学、律动、劳技等课程上再加以拓展,数一数、唱一唱、做一做等。这样从生活中选择素材,对智障学生进行统一主题分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生活能力的培养,再学以致用,服务于生活,不断丰富智障学生的生活经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生活化可以有效帮助智障儿童克服身心缺陷,从而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
二、创设深化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任何活动都需要用环境来烘托渲染,教学生活化由于教学时间灵活,教学空间自由开放,学科与活动相结合,课程形态得到了优化。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地点移到功能室、普校班级、社区等环境中,也可以开展各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活动,较好的融合了各类课程及各类群体的特点,使教学从“正式课堂”走向“非正式课堂”,实现教育的融合。立足我校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于一体的办学模式,我们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为了帮助特殊儿童消除了自卑感,敢于直面主流社会,勇于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体现自身价值得到了主流社会的认可,我们因势利导创造机会满足特殊儿童心理需要,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我们有意识地把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组合在一起,共同参与实践活动。如:体育运动会、升国旗仪式、文艺演出、书画比赛、庆典活动等。每天的课间操、课外活动及兴趣小组时间都是特殊儿童与健全儿童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校外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中都让他们参加表演和作品展示,他们一起活动、一起玩耍,使他们在心灵上有深一层的沟通,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进步。这为特殊儿童健康人格和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并且使他们意识到了自我的价值,满足了他们在健全人中被尊重的心理需求。为他们走上社会树立自信心和扎实的就业能力奠定了基础。
我们除了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的思想外,还在课外时间组织孩子去健全儿童家里做客,为生病的伙伴送自制玩具等活动,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体验生活中的体谅、关心、友爱,更升华到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关心与体谅。与健全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让健全儿童与特殊儿童手拉手结对子,互相帮助,进行爱心传递,让特殊儿童感受到来自于同龄人之间的温暖。由此看来,教学环境应以智障孩子的需要和发展为中心,让他们从封闭的课堂走进生动、立体的世界,激发起求知欲望,为将来的学习生活作好铺垫,再结合平时督促,促使训练的内容在智障学生生活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注重活动训练,促进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教学生活化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运用大量的生活用具和实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知觉,学生自由选择认识事物的方式,不受知识体系框架的限制。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情境活动训练,使学生在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安排中学会感知认识环境,懂得生活的基本常识和技能,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而矫正和补偿其身心缺陷,将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应用于日常生活,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如我校借助社会的力量开展了一系列的联谊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社会爱心人士与孩子们真情地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了,孩子们在动中体验到成功,体验到快乐,感受到了温暖,进一步树立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信心校园里弥漫着欢声笑语,其乐融融。我们还定期组织特殊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发展特殊儿童与社会人员的交往能力。我们带领特殊儿童到有正常伙伴的场合活动,增进交往的意识,还保证特殊儿童每个月有两次以上的集体外出社会实践活动,增进特殊儿童与社会人员的言语沟通,发展他们的言语交往意识。组织学生到超市学习购物,认识商品,体验与人交流的快乐,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去法院警示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树立法律意识,做守法公民;寻找春天系列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在春天的怀抱里尽情嬉戏,在大自然中放飞心情。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也进一步的泛化并复习所学知识,促进并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充分学习结合,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
信息技术可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体,以其图像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信息技术引入培智教学课堂,利用其声光手段、动画技巧、音响效果,可极大地增强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较显著的效果。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动画,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在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认识事物;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理解训练;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真实地再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的优势,以声动心,以像传情,积极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真切的感受,激发学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
在培智教学中,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拘谨与低效,极大地增加课堂容量,还可以高效地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兴趣和激情,提高学生认识、理解、记忆事物的能力,增强学生信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游戏性原则,带领学生“玩中学”。
游戏性原则在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活动作业和游戏手段,使学生在充分玩乐的基础上,形成概念和掌握基本知识,尽最大可能启发弱智学生的积极性。英国教育专家米桌德.斯帝文斯指出:“玩需和娱乐是弱智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绝大多数弱智儿童在校内的九年学习期都是“幼雅期”,学习注意力不稳定,但对待感兴趣的活动都能保持较长时间。因此游戏活动是弱智儿童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寓教于游戏深受弱智学生的欢迎。
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对孩子们来说,游戏是生活的大部分。游戏活动需要多种感官同时参与,能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动脑能力。游戏特别能营造出一种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把抽象的数学趣味化,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具有同样好玩、爱游戏的心理,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智障儿童注意不集中、自制力差、对理性知识和抽象概念理解能力弱、接受效果差等特点,合理地将游戏引进数学课堂,吸引弱智儿童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游戏是弱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它在教学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形式多样的游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弱智学生寓教寓乐,而且能挖掘弱智学生的内在潜能,增强他们的参与合作意识。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有生理性缺陷或器质性损伤,智力明显低于正常儿童,且存在社会适应问题。因此,从智障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社会适应性是其的教育重点。不同于普通学校所提出的传授给学生系统的、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人才等目的,培智学校把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适应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在培智学校的教学中,更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致力于培养智障儿童日后自立于社会的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云英,智力落后课程与教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赵颖,回归生活的作文教学策略,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3、          朱仙娥,分层次,生活化——弱智教学教法改革浅探

4、          王占静,采用多种方法实现培智语文教学生活化,现代教育教学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