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重庆市合川区高阳小学 作者:胡玲 更新日期:2019-10-09
俗话说:“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说明环境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中,不同的班级文化差异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素质水平。因此努力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使之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涵义
根据马克思的唯物辩证论,学生既是生理上的人,又是心理上的人,文化的人,他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都将受到集体文化的熏陶。同时,每个班级成员的心理状态、道德准则也必反作用于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班级文化,从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积极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精神文化通常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是班级的灵魂,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这种精神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作用
小学生要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要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通过潜移默化才能形成。大量优秀班级成长的轨迹证明,在班级管理中,只有辩证地依靠规章制度和班级文化建设双管齐下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幸福成长。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班级文化教育的导向作用,让其成为班级的一个强大的凝聚核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宝。
四、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可分三个层面理解: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通过眼睛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如桌椅摆放,墙报张贴等,最能直接体现班级的形象,影响班级的精神风貌和外部评价。2、介质文化:介质文化是夹在物质和精神之间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在班级的规章制度和道德习惯的建设上。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和归宿,主要表现在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五、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
班级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实用性原则。
首先,建设一个优美的班级物质文化。通过净化、绿化、美化后的教室环境建设,既可树立良好的班级形象,又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升班级的凝聚力。
其次,努力健全一个规范诚信的介质文化。主要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的相关制度和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据,彰显班级特色。可以建立班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周会总结、班干部定期会议、突发事件处理、卫生管理、值日生等制度。在规范的实现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和管理作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要充分体现可行性、可持续性,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再次,是形成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比如通过晨读、学月成绩评比、实践活动、学校主题月教育活动等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净化他们的灵魂。让一个“严谨、进取、求实、创新”的学习环境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画龙点睛之笔。
最后,积极打造一个奋发向上、高凝聚力的优秀精神文化团体。可以每天让学生记诵奋斗目标,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诗词等,充分利用读书活动,开阔视野和思路。定期举行演讲、朗诵、歌咏、班会、兴趣小组、辩论赛、技能比赛、军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极具凝聚力的班级精神。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性精神环境和社会性参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六、班级文化建设的评价体系
班级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必须经过科学的评价。评价体系主要体现在:1、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班级文化建设方案。2、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指数。3、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指数。4、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的熏陶塑造学生的人格取得的成效指标。5、通过班级文化建设是否提高了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班级整体素质。
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幸福,在幸福中进行学习。优秀的班级文化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班级文化建设它似一缕春光,让每位同学看到阳光灿烂;它似一泓清泉,让每位同学感觉温馨舒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