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等奖获奖论文

当前位置:主页 > 优秀论文 > 二等奖获奖论文 >

对中国发展全纳教育的理解与发展全纳教育的挑战

学校名称:合川区高阳小学 作者: 张宇 更新日期:2019-09-23

 
介绍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正规教育发展迅速,但特殊教育甚至无法满足大量残疾儿童的需求。根据调查,全世界仍有6700万学龄儿童无法接受教育。因此,人们更加注重平等教育,即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和适当的教育机会。此时,联合国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并呼吁世界各国扩大和发展全纳教育。包容性教育在许多国家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也是其中之一。但是,由于中国存在一些特殊的社会问题,如社会态度不对,资金和资源有限,包容性教育在推广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讨论全纳入教育在中国的争议和挑战。我将结合我在中国两个不同地区的小学的实践教学经验,确认并丰富这些争议和挑战。最后,本文将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什么是全纳教育
1994年,萨拉曼卡声明呼吁“全民教育”,这意味着包括普通和特殊学生,他们有平等的机会参加普通教室的课程。萨拉曼卡声明详细阐述了儿童权利的观点,即每个儿童都有基本的受教育权,教育者应该满足学生的所有不同需求。为了改善社会公平和正义,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确定了包容性教育,为所有儿童和青少年提供获得和完成义务教育的平等机会,并使有不同需求和残疾的学生融入社会进入正规学校和班级。
因此,包容性教育可以为包容性课堂中的社会和学生带来许多好处。首先,全纳教育尊重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使他们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种做法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其次,全纳教育制度也有助于维持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心理健康。它可以减少特殊教育儿童的自卑和孤立,培养一个独立,健康,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第三,课堂中的包容性教育可以帮助其他正常学生更加包容地学习,形成一种相互支持的人格。
 
什么是中国的全纳教育
在中国,包容性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主要依赖于西方国家的全纳教育的指导。 1986年,金钥匙教育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残疾学生融入普通教室的开始。 1987年,美国为期五年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计划为中国的全纳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1994年,中国教育部提出了LRC计划,并详细阐述了具体规则和细节。从那以后,LRC运动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实施。 LRC成为中国全纳教育的主要形式,被视为中国的包容性教育。
与西方国家的全纳教育相比,它们有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它们具有相同的教育目的,即改善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两种形式的全纳教育允许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教室,享受与普通儿童相同的教育资源。
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使用不同形式的教育。西方国家继承了“萨拉曼卡宣言”中提出的“人人受教育”的概念。他们采用“全面包容性教育”的概念,并倡导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在普通教室中接受教育而不受任何歧视。然而,中国的全纳教育与选择性包容性教育相似,主张普通班级,特殊班级和独立学校设施的使用应基于残疾的严重程度。根据邓和朱的观点,中国的包容性教育只包含三种类型的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和视力残疾)。也就是说,中国的残疾儿童将根据残疾程度进行分类。低度残疾儿童被中国的全纳教育所接受,而高学历残疾儿童则接受特殊教育。因此,西方的全纳教育更加全面。中国的全纳教育是一种特殊教育的教育模式,提供选择性服务。
 
中国包容性教育的成就
中国的全纳教育继承了联合国提出的包容性教育的共同特征,增强了社会公平和正义。具体而言,LRC项目确实做出了一些实际的努力,让更多的残疾学生能够进入学校。例如,包容性教育在幼儿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大学和大学中得到扩展。政府鼓励主流幼儿园招募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国家政策已经开始允许符合入学要求的儿童进入高等教育机构。根据这项研究,超过52.94%的残疾学生通过包容性方法接受了包容性教育。中国的全纳教育被认为是普及残疾学生义务教育的主要策略。
此外,由于实际的国情,包容性教育被迫付诸实践。例如,现有特殊学校的数量无法满足残疾学生的需求。 LRC的诞生也遵循教育改革的国际趋势,联合国呼吁加强教育的公平性和多样性。因此,LRC模型既不是西方包容性教育模式的盲目复制,也不是中国的原始发明。相反,它是一种本土化的包容性教育模式,从西方国家的包容性概念演变而来,并考虑到中国独特的社会和文化条件。
 
中国实施全纳教育过程中的挑战和争议
包容性教育已在中国实施了30年。例如,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和成功,但它显着提高了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包容性教育。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在下文中,我将详细分析这些挑战,并通过我在两个不同地区的小学(一个在农村地区,另一个在城市地区)的个人工作经验来丰富我的论点。
 
有限的资源和资金
事实上,政府在教育和包容性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但中国人口众多,投资需求量大。因此,目前教育经费和资源投入仍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例如,它反映在教学工具和教师的素质上。
对于教学设备,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在中国的全纳教育中,不同地区之间教学用具的差距很大,特别是在城乡地区。在城市,有全纳教育的学校可以推广特殊教育用具和设施。一些私立学校拥有先进的包容性教育理念和完善的特殊儿童设施。但在中国的贫困地区,特别是在中国西部的农村地区,义务普通教育几乎不能满足。这些学校在政府和政策的压力下名义上是包容性的,但事实上,他们根本无法做到这一点。我曾在中国农村的一所小学任教一个月,并在中国发达城市的一所小学实习了三个月。根据我的经验,没有盲文教具,助听器,残疾人通道,甚至没有接受过全纳教育的老师。许多设施和设备都以普通教育为基础,特殊儿童没有改变。相反,在发达地区,我们可以为特殊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包容性教育课程和教具,以及残疾人士,旋转桌椅,自动门等等的设施和设备。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至于教师的素质,改善中国全纳教育的关键是在普通学校投入高素质和适当的教师。然而,教师和教授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短缺仍然是挑战。
首先,包容性教育教师的数量无法满足需求,这是我们面临的问题之一。与普通教育相比,全纳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术和专业要求,要求他们具备更高的课堂管理和课程设计能力,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一些大学生不愿意选择全纳教育,一些普通教育教师不愿意通过培训改为全纳教育。这也限制了包容性教育教师的数量。
其次,包容性教育教师素质低也是一个挑战,这与教师培训的质量有关。首先,为了迅速填补全纳教育市场的空缺,一些非正规教育机构仅提供短期培训课程仅几周。此外,一些地方教育部门或当地学校在暑假或寒假期间为教师组织包容性教育培训。有限的培训时间和内容不能扩展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因此,通过这种培训培训的教师素质不高,这将直接影响全纳教育的质量。其次,长期系统培训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不结合实际经验。这种培训可以使教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他们很难适应复杂的课堂,例如,如何设计课程和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及如何应对紧急情况。在课堂上的特殊学生。因此,这样的课堂只完成教育活动而不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它不是真正的包容性教育。人们还评估这些教师是没有经验的实施者。
 
不利的社会态度
政府对残疾人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残疾人的认识和平等对待他们的理念。但是,有些人对包括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在内的特殊群体仍有错误的理解和不利的社会态度,这将影响全纳教育的实施。
 
对政策制定者的错误理解主要体现在政策制定上。教育部关于LRC的政策仅包括三种基本残疾(智力,听力和视力残疾),但有三种以上的特殊儿童。因此,许多特殊儿童与LRC隔离。例如,严重残疾儿童没有资格进入普通学校接受全纳教育,年轻的精神疾病特殊儿童被认为是普通学生而被忽视。此外,这种限制的定义也将影响教师实施包容性教育。根据我在市区小学的经验,班上有一个患有轻度自闭症的孩子。因为他的症状不明显,老师和他的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学生的病情。老师并不认为他是一个特殊的孩子,无视他的特殊需要,但在课堂和其他活动中,学生反应稍慢。因此,这种有限的定义会降低教育的公平性。
 
对公众的理解不足主要来自教师,普通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家长。首先,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一直关注残疾人的生存和教育。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善意并不反映平等关系,而是强调同情和同情。因此,这种错误的想法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例如,包容性教育中的教师也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他们以同情而不是教育的方式对待特殊的孩子,这被专家称为“无意识的宽容”。因此,这种包容性教育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根据我的经验,我们班的老师比其他普通学生更关注轻微腿部残疾的学生。
其次,一些普通学生会歧视残疾学生。具体来说,普通学生将他们标记为恶意,取笑他们并以不同方式对待他们,甚至在校园里表现出欺凌行为。因此,这些行为会损害特殊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成长。根据我的经验,校园里没有欺凌行为,也没有工作场所的歧视。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表现出友善和善良,但大多数普通学生更喜欢与普通学生交朋友。特殊学生和普通学生之间可能存在差距。
第三,由于中国应试教育体系的存在,普通学校的学生必须参加考试,以便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评估他们的知识水平,这一结果影响了他们的下一阶段学习。许多家长担心,特殊儿童的参与是否会影响正常儿童的学习进度和学业成绩,因此,有些家长会集体反对全纳教育,这将使学校和教师感到尴尬。根据我的经验,我在小学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个患有轻度智障的孩子想加入我的班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确实放慢了教学速度,更加关注特殊学生。在那之后,普通学生的家长共同抗议,最终,学校拒绝了学生。因此,公众的态度会影响学生,教师和学校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直接影响全纳教育的实施和质量。
 
发展中国包容性教育的未来和解决当前的挑战
发展全纳教育是中国的主流,因为全纳教育的发展对中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包容性教育的现阶段,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未来解决全面的解决方案。
首先,由于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包容性教育质量的差距很大。一些农村地区甚至无力开展全纳教育活动。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为包容性教育学校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包容性教育质量的区域差异越来越小。其次,教师全纳教育的短期培训缺乏实际机会,因此,许多教师对包容性教育和经验缺乏足够的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教育部应该向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在美国,包容性教育教师可以从许多地方获得文凭,如大学,学院或继续教育课程。
此外,还应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机会,以帮助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情境中的实践经验,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包容性教育。最后,中国没有传统的包容性文化,特别是在中国农村。虽然在过去,包容性教育在中国发展起来。然而,人们对这一政策的接受并不令人满意,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向大众宣传包容性教育的优势。总体而言,全纳教育在中国仍是一个新名词。如果我们想在中国实施包容性教育政策,中国教育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结论
包容性教育政策尊重特殊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并保证教育的平等和公平。因此,应该在全世界推广全纳教育。虽然在引进和推动的过程中,中国已经做出适应国情的调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包容性教育,而不是盲目跟随西方国家。但是,这种调整只会增加全纳教育的学生人数,包容性教育的质量仍然不高,实施全纳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在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需要解决。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11048283号-2
技术支持:无忧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