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    校本课程     评价标准
学生核心素养:
        在我国,对于“核心素养”的定义不一,现阶段人们一般根据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简称《意见》)理解其定义,这一文件表示,“核心素养”指的是一经习得便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的,并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的素养。“学生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的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即学校根据本身的办学理念,结合学生需求整体评价结果,全面发挥现有资源的价值,自主创建、开发实施的拓展型、探究性课程。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能够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做出抉择。  
评价标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课程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
        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欧盟(EU)等国际组织早已开展。受其影响,美国、英国、法国、新加波等也积极开发核心素养框架。
例如美国的“21世纪素养”框架,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学习与创新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包括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交流和科技素养;生活与职业技能,包括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与自我指导、社会和跨文化技能、工作效率和胜任工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责任能力。
国内:
        国内也有许多学校着手了探索。清华附小,浙江大学附属中学,苏州外国语学校等学校在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以上这些都可资借鉴。但我们始终认为,依据国情、校情、生情进行课程改革和核心素养培植,才会是有意义有成效的,才会让立德树人目标落地生根。
三、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选题的意义

        随着相关政策的颁布,“核心素养”被置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而关于“核心素养”如何具体落实到课程实践之中,则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也是难点问题。核心素养如何转化为学科素养、如何在学科教育中发挥出整体的育人效果、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学科素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实现育人目标的讨论热点。在“核心素养”落地实施上,关键问题就是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结合学科特征、学校特点、学生特性,把培养核心素养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研究的价值
        1.本课题研究能体现“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这一教育发展的战略主题意识。以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大走向。它关注的不仅是“教什么”“怎样教”,更是解决的“培养什么样的人” 这一关键的教育问题。因为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2.本课题的研究将助推我校“七彩教育”特色品牌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从当年育才学校的课程观中汲取营养,我们形成了“学校一切皆课程”的七彩课程观。于是,我们整合、拓展一切教育因子,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社团化、社团课程生活化,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5+2+N”七彩课程体系。师生共同研发了《心随鼓动》(鼓舞课程)、《巧绘人生》(儿童画课程)、《高阳七礼》(德育课程)、《七彩缤纷》(气象课程)等多门特色校本课程。课程是核心素养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的土壤。研发校本课程,着眼于核心素养培育,在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必定会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学校的进一步改革发展也就有了不竭的动力和助力。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校本课程的评价标准研究,落实核心素养。评价标准要分学科制订,科学、合理,具有教育和发展功能,要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2.通过校本课程教材内容的评价研究,落实核心素养。教材的内容评价要以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为准绳,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体现学生发展的多元化、生动化。
        3.通过校本课程课堂中师生的评价研究,落实核心素养。我们不仅要促进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师也要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4.通过校本课程周期性的评价研究,落实核心素养。注重校本课程周期性地执行情况,有助于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校本课程不断革新,不断适应学校需求的机制。
五、研究内容:
        1.对课程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2.过程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描述课程实施过程,从而确定或者预测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3.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分制。
        4.成果评价。我校共开发了17门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多地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来判断课程的成效。
六、研究假设:
        1.校本课程体现了基础性。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体现了发展性。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校本课程体现了现实性。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所以要充分考虑本校老师队伍的整体实力,科研水平及学生的发展情况,还有学校的设备资金等因素,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体现了主体性。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要重视教师的主动性,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
七、拟创新点:
       我校科学地把握“校本课程——精品课堂”的建设与实施,在学校教育中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素质,着力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团队建设、活动开展等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
        1.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促进跨学科能力素养的培养,发挥育人合力。
        2.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评价研究将促使课堂教学重构。
        3.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评价研究将促使教学方式的改变。
八、研究思路
        调查分析。依据学生核心素养的要点,通过对教师、家长、社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状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顶层设计。依据学生实情和学校发展规划,围绕“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确定我校校本课程评价的具体方案,统一认识,统一步伐。
        组织实施。组织本课题组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操作研究步骤。围绕课题方案,按学段、学科分类进行研究,各有侧重又整体推进,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调整、完善。
        总结提炼。在充分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出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提炼出富有实效的方法,建构出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
九、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学习借鉴他人研究成果,寻求理论支撑;搜集和分析各种现存的有关核心素养和校本课程评价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选取信息,借鉴应用。
        2.问卷调查法。通过访谈、开座谈会、问卷等手段,了解现状与需求征集来自教师、家长、社会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和评价方式,以便开展研究。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针对校本课程评价与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进行深入研究,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实际问题。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施和总结提炼阶段,每一位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经验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形成研究的成果。
十、研究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8年04月-2018年11月):
    (1)确定研究课题,拟定课题研究方案,组建研究小组。
    (2)对主研人员、实验教师进行培训。
    (3)建立课题组,责任分工,收集课题资料。
    (4)设计课题的研究目标与具体实施方案。通过问卷、调研、策划、分析、筛选和梳理相关理念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8年12月-2020年10月):
    (1)理论研究:对国内外关于学生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评价方面的现状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2)现状研究:分析我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兴趣爱好、各自特长等,调研学生的兴趣特长、年龄特征,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
    (3)聘请教科所专家领导,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论证。
    (4)分年段、分学科按照课题方案进行研究,构建“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校本课程评价”的对象、方法、评价体系,及时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
       (5) 撰写阶段研究报告、经验论文,个案分析。
        3.总结阶段(2020年11月-2021年02月):
       (1)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论文、案例、课件、微课、微视频等教学资源及学生创新作品活动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和成果提炼,形成成果。
       (2 )分析、总结资料,撰写结题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
       (3)申报结题,实验推广。收集成果,主要以论文、个案、结题报告等为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十一、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组已取得的成果及评价
        高阳小学秉承学校秉承“七彩阳光,鼓舞人生”的办学理念,基于国家教育方针、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念、“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生存压力”时代背景、“核心素养”的教育使命、“一切皆课程”的思想、“多元统一”的七彩文化理念,提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社团化、社团课程生活化”的七彩课程理念,整合、拓展一切教育因子,建构起了独具特色的“5+2+N”七彩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人人都参与,个个都精彩”的七彩少年评价理念。
        课程引领课改、课改催生特色、特色提升质量。“5+2+N”七彩课程体系尊重学生自主发展,强化过程激励;也激发了教师内生动力,推动品质课程的实施。学校开发了《心随鼓动》、《七绘人生》、《高阳七礼》等校本课程,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少年军(警)校示范校、全国气象科普示范学校、全国中小学校园足球示范学校等重庆市级及以上荣誉43项次,重庆市评估院院长龚春燕、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胡方等知名专家对“5+2+N”七彩课程体系给予了高度评价,2015年11月,第八届全国中小学特色学校发展高峰论坛在合川举行,作为其分论坛之一的高阳小学接待了来自全国两岸三地的400余名专家、学者和校长来校参观,受到了广泛赞誉。
        2.课题主持人的主要学术经历
       本课题由我校书记、校长王正富直接抓,亲自担任课题主持人,亲自主持课题研究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工作。同时,他从一线教师出生,担任校长职务已有16年之久,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经验。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国内知名院校参加校长管理及课程领导力建设研修培训,先后荣获合川区首届十佳校长、名校长和重庆市优秀德育工作者,重庆市首届感动家长教育人物等20余项荣誉称号;主持并参加16个区级及以上课题研究,个人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12篇,创作的书法作品在区级及以上竞赛中获奖15件次。
        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研究经验、组成结构等情况
        课题的主要成员李雪莲是学校的校级领导,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曾莉、李红娟、王静都是学校一线骨干教师。他们既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班主任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又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参加科研的积极性很高。
课题的6位主研人员年龄结构合理,全部拥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技术,综合素养高,教学效果好。他们长期扎根教学第一线,深入了学习并实践“1123”七彩课堂教学模式,对本课题研究有较浓厚的兴趣,能为本课题研究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能为课题研究取得实效提供有利条件。
       4.学校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硬件保障
       我校成立于1953年9月,位于合川区政府旁,占地面积67亩,有标准的教学楼、综合楼、幼教楼、食堂和体育馆等设施,是一所设施设备完善、办学质量一流的标准化城市学校。学校分设小教部和幼教部,其中:小教部现有学生2800余人,幼教部现有幼儿600余人。学校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80余人,教师平均年龄35岁,其中高级教师12人,一级教师70人,市区级骨干教师42人。学校有良好的教育科研传统,制订有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和教研激励机制,教研组齐备,办公设备、教学设施完善。
      (2) 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王正富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刘云任副组长,各处室负责人及教研组长为成员的课题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
      (3)经费保障
       学校在每年的年度预算中,确保本课题科研经费投入,本课题初步确定投入经费2万元,随着研究的深入,我校保证人力、物力投入逐年增加。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