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那满中心小学:韦臻新
        礼仪可以体现出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精神文明,精神面貌, 也体现出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随着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习俗不断地融合与发展。我们应当将礼仪教育纳入救生教育行列中。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的沟通日益改变着人们传统的交往观念和交往行为, 尤其是人的交往范围已逐步从人际沟通扩展为公众沟通, 从面对面的近距离沟通发展到远程沟通, 从慢节奏、低频率的沟通变为快节奏、高频率的沟通。这种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际沟通变化,对人类社会交往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 不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有些学生现在连基本道德水平也达不到, 其中相当一部分与缺乏必要的礼仪教育有关。礼仪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共同生活准则等, 是调整社会成员行为的基本准则。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使其掌握基本的行为准则, 不仅可以丰富礼仪知识, 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表现自己的行为, 而且可以做到把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较高道德素养的现代文明人。
      另外,礼仪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结果显示, 那些懂得以适当的方式解决身边问题和处理生活中烦心事的孩子, 其身心更加健康, 而且更会关心他人, 更富有同情心, 朋友更多,学习成绩更好。因此, 通过人际交往活动, 在交往中获得友谊, 是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 是从“ 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 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学生如能掌握基本礼仪规范及知识, 掌握基本的交往技巧, 遵循相互尊重、诚信真挚、言行适度、平等友爱等原则, 就能很快与交往对象建立起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内容。讲文明、讲礼貌是人们精神文明程度的最具体表现。一个人的言谈、举止、仪表和服饰都能反映出他的思想修养、文明素质教育。礼仪往往是影响其所在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礼仪教育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修养, 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如果人人讲礼仪, 文明之花将遍地开放,社会将充满和谐与温馨。礼仪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要教育、引导全体公民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礼貌道德规范以及相应的礼仪形式, 提高人们的文明意识, 养成文明行为的良好习惯, 形成良好社会风尚, 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达到高度和谐与有序, 从而推进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
     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开设专门的《礼仪修养》课,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 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 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 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 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 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 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 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 另一方面, 在我国学校开设的课程中, 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 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 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 礼仪教育普遍空缺, 部分学生甚至认为, 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 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 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加强礼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礼仪活动和社会公共活动, 不断积累交往经验, 展示礼仪的魅力和风范。
     开展思想道德和礼仪教育,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快乐体验, 健全其人格。要做好这些,需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大力配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互相配合、互相支持, 学生的礼仪教育才能取得更良好的效果。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