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倾力打造以教科研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学校
山西省大同市特殊教育学校    兰丽芳

       我校创办于1960年,五十年的耕耘播种,现已发展成为拥有2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62人,教职工80人(其中专科以上教师学历占96%),的一所市级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接收盲、聋哑两类学生,教育层次由义务教育发展到了幼儿、小学、初中、职业高中四个层次,开设的课程由过去的语文、数学、常识,发展到了今天的文化知识教育、康复教育、职业教育三类36门课程。50多年来学校共毕业1200多名学生,其中盲生160多名。

        近十年来,我校始终坚持“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为办学目标,融合现代特教理念,构建开放教育模式,按照“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精细化管理,推行新课程改革,追求内涵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以教科研为引领,以文化知识教育为重点,以职业教育和康复教育为亮点”的特色办学之路,从而促使残疾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如今我校在特殊教育之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已跻身全国特殊教育的先进前列,是华北地区规模较大、影响较强、声誉较高的特殊教育学校。

       一、以教科研为战略先导,奠定特色学校的基础

       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环境和基础,才能带动起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学校特色发展”办学目标的引领下,我校充分发挥教科研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营造科研氛围,积极实施“科研兴校”的战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建科研特色学校。

      1、抓理念定位,确立教科研地位

为了让全体教职工形成“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理念,我校在2002年规划十年“愿景”的过程中,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形式,引导教师广泛参与讨论,让每一位教师都融入到学校发展的愿景里,共同规划出十年“四大新愿景目标”,即“把我校建成以教科研为引领,以文化知识教育为重点,以职业教育和康复教育为亮点的特色学校;把我校建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家长学校一条龙教育体系;把我校建成环境优雅、健康活泼、轻松和谐、人气兴旺的人文校园;把我校建成山西示范、华北一流、全国先进学校。”

其次让全体教师根据学校提出的目标,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自我定位和自我设计,每位教师拟出《我的设计书》,学校编印成册。通过学校发展愿景的制定、个人职业的规划,全体教师意识到:教科研既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全面育人的需要,也是每位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是争创“名师、精品课程、名校、示范学校”等学校内涵建设,上水平、上台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也是办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必经之路。

        2、抓制度完善,提供教科研保障 

       为了规范教师教科研工作行为,使教科研工作步入科学、规范的管理轨道,2002年以来,我校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教科研管理制度》、《考核评价课制度》、《集体备课制度》、《相互听课制度》、《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管理办法》、《教师教科研检查及考评办法》、《教师专业发展考评办法》、《关于促进教师成长发展管理办法》、《教研组组长岗位职责》、《备课组组长岗位职责》、《青年教师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教科研工作得到了健康有序的发展,形成了“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发展”的良好局面。

        3、抓机制健全,搭建教科研平台

在“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工作实践中,我校逐渐形成了“研究、指导、引领相结合”的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做到“六个通过”,搭建“六个平台”,来引领教师向更高层次迈进。通过成立教科研资源开发管理处,搭建日常教科研管理平台,开启了我校教科研的新篇章;通过组建教师协会,搭建学校与教师之间联系的平台,参与科研管理,协调教科研工作;通过课题研究这个关键,搭建教师科研发展平台,形成了“校长室—教研室—实验课题组—实验教师”四级教育科研网络,从组织上保证了教学研究的全面深入的开展;通过“七课一会”(即上好常态课、研究课、示范课、汇报课、公开课、达标课、考核课,开好教学沙龙会),搭建教师课堂技能发展的平台,研究前沿的教育思想,探讨教育教学改革,扩大共识,转变观念,交流经验,提高教师的授课技能;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搭建青年教师成长的平台,要求青年教师在指导教师的导领下,实现“一年入门、二年过关、三年骨干”的目标,促进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同时对在教学上有成就的教师,开辟超常规管理特区,免去评课、教案、理论笔记等内容的考核检查,让他们腾出精力,搞科研。

       4、抓校园文化,营造教科研氛围

       在“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我校以营造书香氛围、培养研究型教师为目标追求,加大教科研投入的力度,加强教科研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是设施上的配备。教育科研信息化建设实现“三通”,2003年,为各个教研组配备了计算机,接通了教育城域网,2005年为每位教师、每个班级配备了电脑,接通了通英特网,2011年,为每个班级配备了教学多媒体,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订购刊物侧重学术性,为教师及时掌握学术信息、开展学术研究提供便利,如订阅了《中国特殊教育》、《现代特殊教育》等特教类专刊;组建功能教室突出前沿性,开展科研攻关,实现教科研探索向教学成果转化,如先后组建了:自然生态教室、心智导航室、聋儿测听室、聋儿个训室、康复教学室、康复活动室……

       其次是环境上的营造。学校在环境建设上注重体现文化内涵,实现环境育人,营造科研氛围。制作标语牌、格言板、警示牌、团队主题文化活动展板、优秀教师成长历程展示专栏,楼梯台阶张贴人生格言,创办校报、编印快讯,完善师生成果展示厅、阅报栏、文化走廊,以鼓励鞭策教师积极投身教科研。

       5、抓经费保障,促动快乐教研

加大教研研经费的投入,为学校的教科研提供经济保障。在学校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对于开展教科研工作所需的财力、物力,学校给予充分的、有力的支持。学校明确规定对各级优秀科研课题成果及优秀学术论文及发表的文章按照级别的不同在教师考核中进行相应加分并奖励不同的金额。同时学校根据教师学习、研究活动情况进行考核积分,每学期评选一次优秀教研组和个人,并进行绩效奖励。

       二、以教科研为活动载体,实现特色学校的教师发展。

  教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关键在教师。我校领导班子努力创造条件,开展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课堂教学为基地,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发展水平。建设一支在教科研中获得成就感、幸福感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促使每一位教师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之梦。

        1、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

     自2002年,通过举办讲座、教研学习、个人自学、外出培训等形式,教师丰富了教育理论知识,更新了教育理念,树立了科研意识。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周一下午班主任集体学习,周二下午党员学习,周三教师工作部集体业务学习,周四教师自学,周五全体教师集体政治学习,会前5分钟交流演讲等。

    ⑴举办讲座。校长举办了多次师德和教育教研讲座,并先后于2003年邀请本市有影响的教师举办师德讲座,2005年邀市教研室主任开展了《课程改革和世界教育形式》的讲座,2006年底又邀请了市教育局魏丽雯局长做了《如何做一名优秀教师》的讲座,2008年11月和2011年11月还邀请北京东城区校长来我校做师德和教研讲座。

    ⑵外派学习。学校挤出资金,每学期选派教师到本市知名中小学观摩教学,并积极发展与沿海及发达城市的校际关系,选派教师到上海、北京、天津、河北、内蒙、东北等名校学习,到2011年6月全体教师两轮外出培训业已结束,特殊岗位上的教师已经培训多次。

    ⑶参加培训。我校积极争取各类培训机会,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如选派教师参加上海闵行英华特教培训中心的培训、参加全国低视力学生的视觉功能训练、观摩第二十四届“创新杯”全国优秀青年教师教学艺术大赛、参加全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去北京聋校观摩青年教师课堂大赛、参加全省“三晋之春”全国名师小学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参加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新教师专业培训、到太原参加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会、到山东淄博参加全国特教信息化论坛交流。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把全国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引入到我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改变着教师的科研理念,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把全国最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引入到我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思路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改变着教师的科研理念,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

        2、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⑴课题引导。十年来,学校带领全校教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探索科研方向,寻求科研方向,促进我校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跨越式的发展。

     首先,加强与省市各教科所、中央教科所的联系,积极捕捉相关信息,发现适合我校实际的课题,就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十年来先后共争取申报、承接国家重点课题四个项目,通过组织人员积极开展研究实验,目前已经取得了三个科研成果大奖。2002年,我校大胆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十五重点课题《盲聋哑学生社会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之子课题“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验”的研究。面对没有经验、没有专家、没有资金的巨大压力,我校集全校之智慧,边探索、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加班加点,确立实验班级,培训实验教师,分头工作,定期进行研究交流,汇总研究成果。三年的艰辛研究,顺利通过了国家专家组验收,被评为全国科研成果一等奖。在此次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和锻炼了教师教研能力,指导了教研行动。2007年我校又承担的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子课题“传统习俗教育在聋校语文中的实验”荣获教育部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2年,我校又申报和承担了中央教科所的十二五重点课题《新形势下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子课题“盲聋生安全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在课题研究中期成果大赛中,我校《正视差异,绽放生命的美丽》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三次参加全国课题,三次荣获科研成果一等奖,极大地鼓舞了我校科研的士气,也是对我校长期以来科研方向的肯定和鞭策。2013年6月,我校又勇敢地接受并承担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特色特殊教育创建与聋校引用普校教材的教学设计实践与研究》的实验,目前正在实验阶段。

    其次,以国家级课题为切入点,学校抓住时机确立各类层次的校级课题,让教师人人参与,使学习成为教师工作与创新的需要和必然内容。各教师工作部、每位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存在的问题,确立科研课题20多项,其中10多项实验,已取得成果。语文方面有《发展口语教学》、《如何写通一段话》、《看演示写句子》,数学方面有《提高口算能力》、《如何提高聋生解应用题能力》,教育方面有《课堂沟通能力》、《一体化管理》、《班级挂星活动》、《多媒体教学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中的作用》、《自主互动学习研究》、《聋生语言能力研究》等的研究,攻克了一些教育教学难题,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起到了指导教学的作用。在实验中,有计划安排学术带头人讲课题研究的专题学术报告,安排课题研究观摩课、示范课,规定课题实验研讨课活动月;实验中采取相应措施,规定二年级至五年级学生天天写日记,由老师批改,六年级至职高学生加强作文课指导,并由学校检查。通过典型引路,强化激励动力机制,带动大家卓有成效地推进科研工作。

     ⑵经验撰写。2002年以来,通过增加压力(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课课要有教学反思,月月要写教学随笔,每学期要交教学论文)等措施,并要求撰写反思、随笔、论文都要结合自己的课堂和参与的课题,使得教师们由不会到会,由被动到主动,由消极到积极,有了显著变化。教师们自觉的开展研究行动。并为教师提供了多门类论文投稿地址,学校制定了教师投稿奖励办法,鼓励教师积极投稿。

    十年来,教师的校本教研意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不断增强,课题研究不再只是教研处摇旗呐喊,而是走向教师个人,向教师工作部内延伸,各学部又各有特色。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地保障了学校新课程的稳步实施。

    3、聚焦课堂教学,创新教师科研实践途径

    ⑴、以创新课堂引领教学研究。我校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全体教师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去学习理论,展开研究,进行反思,总结和形成规律,最终指导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科研含量,从而促进学校工作的全面开展。

    ⑵、以创新评课带动教学研究。2005年9月起我校将学期集中时间评课改为贯穿学期全程评课,并把评课改为考核课。鼓励教师开展多课型研究,如通过全部教师的考核评价课、教学能手的公开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教改领头的创新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等活动,使教学研究走向成熟、深入,要求凡参加听课的教师都要参与讨论评议发言,通过十多年的坚持,全体教师的教学智慧大有长进。

     ⑶、以创新要求促进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是科研的舞台,是实现科研的通途,在逐步完善课堂教学思路上,我校分步提出推进“一个激情、两个转变、三个成果”的新要求。2003年提出教师课堂上要激情教学;2004年提出课堂上,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转变课堂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动、敢说、敢争论);2007年提出教师要出三个成果:管理成果、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从而促动教师转变教学思想,调动教师探究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争取最大化的课堂教学效益的积极性。

        4、扎实教研过程,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首先强化教师基本功技能,做到:天天写、周周练、月月查、年终大比拼的方式进行考核及展评活动;其次,教研形式要做到多样化,内容实际化,形成“三结合”的教研模式,即①个人学习与集体教研相结合;②静态理论学习与动态座谈交流相结合;③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在群体反思以及同伴互助合作中,实现专业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步走的战略实践,大大推进课堂教学中的科研,使教科研工作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教科研为教学支柱,成就特色学校的学生发展

    在特教领域里,学生的年龄、缺陷程度、智力发展水平、生理与心理发展平衡等方面的差异性都很大,为让这些学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校紧紧围绕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推动我校教科研特色学校的构建。

       1、依托教科研工作,注重高中升学教育的发展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学习成绩较好、家庭条件允许、年龄适合的聋生,不满足于上完职业高中就业的人生规划,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升入高一级学府,学习更多知识和专业技术,成为社会需要的精湛人才。为此,我校提出两条腿走路,在高中阶段推行了分流教学的新做法,于2007年把职业高中分成高考升学教育班、职业技术教育班两类。开辟了适合学生多层次需求的教育教学新途径。

   ⑴注重高中师资力量的培养。从2008起,我校陆续公开招聘了一批第一学历本科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教师作为我校高中升学班的主力教师,另外从全校挑选出熟悉聋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作为补充。通过校本培训,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特殊教育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教育教学的手段、规律等;使老教师更新知识结构,适应高中教育。通过新老教师结对子,互帮互助成为了我校优秀教师。

 ⑵注重新教材使用的研究。为了适应高考的需要,于2006年9月,顶着极大压力,全校聋部从一年级起,将所有年级聋教材一次性改用为普校教材,新教材图文并茂,大胆使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刻苦学习精神。为了配合新教材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了各学科教材推进组,专门研究解决推进中出现的新问题。通过两年的过度,新教材顺利实施。

    ⑶注重营造升学文化氛围。通过高中教师挤时间义务为学生补课、个别辅导、收集高考资料、编印复习提纲等一系列的提高措施,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教学氛围,创建健康和谐的高中文化精神,让每一名师生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受到教育和启迪,实现精神、心灵和性格的再塑造。从2008年6月第一批高三学生参加高考,共有33名学生圆了大学梦。

         2、依托教科研工作,注重职业教育的纵深发展研究

      我校以教科研为支柱,提出了职业教育“专业完善、校企结合、走向市场、自我发展”的发展方针,实施从小开发,培养兴趣,提高技能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努力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直至多技之长,力促我校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

      ⑴通过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05年明确提出要把我校建设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项目最全、质量最好的职业教育体系,提出了四个结合的方针:文化课与主业课相结合、长班与短班相结合、生活与学校相结合、市场与产品相结合,初步形成从幼儿康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服务、社会培训一条龙的办学模式,实现分类、分科、分层循序渐进的就业培训。这就为发展职业教育确立了思路、方向和目标。

      ⑵通过积极争取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增设专业设备及实习场地,2010年新建职教综合楼,设置“八室一厅”,即艺术设计工作室、刺绣工作室、美术绘画工作室、剪纸工作室、雕刻工作室、编制工作室、按摩教室、墩布加工教室等八大类实践场地和一个师生成果展示厅。学生学习学习专业技术有了专门的场地,实现了多年来职业技术教学没有专业教室的梦想,学校还购置了满足教学需要的专业设备,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保障。

    ⑶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职业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根据不同年级设置不同要求的课程,如1~4年级每周上两节劳技课,培养学生自理能力和劳动观念,养成热爱劳动习惯,5~6年级每周增设2节专业课,练习专业基本功,为下一步学习职业技术打基础。初中阶段学习美术、计算机职业项目,学习初步的专业知识,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职业意思。职业高中阶段是职业教育的重中之重,配备专业教师、选择专业项目、增加专业课时,开辟专业教室、购置专业设备,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毕业时掌握2到3门专业职业技术。
 

打造特色课程。学校立足于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和整合校内的课程资源,探索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教材《心理健康教育》、《工艺》以及涵盖学习、生活、礼仪、品德等传统文化的八个方面的适合聋生阅读的新三字经《传统文化与青少年修养》等。

      ⑷通过校本课题研究实践,引领第二课堂深入开展。为了培养学生兴趣,为学生以后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2010年我校制定校本课题《聋生活动课改革的研究》,通过研究与实践,加大了课外活动的科研含量。做到三落实:组织落实,由学生处专门负责管理,有计划、定时间、有专人负责、有辅导教师;内容落实,活动内容丰富,有铜管乐队、军鼓、腰鼓、独轮车、球类、美术、书法、刺绣、剪纸、雕刻、舞蹈队等;时间落实,除每天下午1小时的活动时间外,指导教师还要挤时间,帮助学生进行训练,如铜管乐队、舞蹈队教师利用早晨上班前1小时组织学生训练。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轰轰烈烈,帮助学生发挥潜能特长,学到一技之长。

   (5)通过开拓市场调研,发展高中职业技术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2007年以来,通过调研,每学年对职业高中的专业及时进行调整,增设项目,增加课时。到现在已开设了美术、刺绣、雕刻、编织、剪纸、电脑、艺术设计、舞蹈、音乐、按摩共十个专业。并在每个专业上,深挖细研,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专业分类。例如以美术为基础的四个专业层次:一是起步美术;二是基础美术;三是手工美术;四是设计美术;以雕刻为基础的类型有:木雕、石雕、瓷雕;以编织为基础的专业类型有:丝网花、串珠等等。

        3、依托教科研工作,促进康复教育的全面发展研究

     我校于2009年成立了康复处,负责全校的康复研究、指导工作。目前,康复教育类型包括听障康复教育、视障康复教育和心理康复教育。在教学中,以口语教学为干预措施,培养学生的说话、交往能力以及培养一技之长,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⑴探索听障康复教育研究。2003年9月,我校正式启动实施听力语言康复教育。教学中一直坚持口语教学、一句话训练、低年级语训工作,为听障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回归主流社会奠定了基础。并通过引领教师申报校级课题:《看演示写句子》《如何写通一段话》《规范聋生的语言》《低年级听障学生口语强化训练》,指导教师开展研究,为听障康复工作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经验。2005年9月培训了2名教师和2名保育员,在一无资金,二无经验的困境下,创办听力语言康复学前班,开辟了幼儿专区,购置了大量专业设备,开设幼儿康复教学室、聋儿测听室、聋儿个训室、康复活动室,制定了康复教育方针:“听说读看算、德舞体美劳”,解决了3到5岁听障幼儿早期康复教育训练问题,填补了我市幼儿康复教育的历史空白,开创了历史先河,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造福了家庭、造福了社会。到2013年6月开办8年时间,共有23名残余听力的幼儿,经过语言康复教育后,回归普通幼儿园或升入小学。赢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果。

    ⑵实施视障康复教育研究。通过定向行走训练,提高视障学生无障碍行走能力;通过与我市图书馆联手成立“盲文读物流通站”,创设视障学生无障碍获取信息条件;通过“盲健携手,共享文明”的主题活动,实现视障学生与健全学生的无障碍沟通,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

      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了深化2003年承担的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子课题《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验》,我校组织教师自编校本教材《心理健康教育》一书,全校各班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对盲聋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明确提出每位教师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意识,在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三是开展心理训练活动。我们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游戏、娱乐等形式多种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四是开设心智导航室。于2012年9月,学校投巨资购置沙盘游戏,是我校引进的用于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的先进技术。它以荣格分析心理为基础,兼容中西文化理论,通过让来访者制作沙盘达到与人的潜意识的沟通和表达从而疏导心理问题。它的这一特性对于语言沟通有障碍的聋生来说,更优于以语言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心理治疗,可以让聋生在制作沙盘的过程中逐渐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从而走向心理健康。我校开课两年以来,有7名学生以通过制作沙盘游戏能更好地融入同学中学习生活。

  探索康复教育资源让学生成为健康人,开发职业技术教育让学生成为了自食其力且对社会有用的人,探索文化知识教育让学生成为了社会需要的精湛人才,这三项工作在教科研的导引下,已经成为我校工作的亮点与重点。

       四、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初见成效

    各种荣誉的获得使学校的品牌形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打造和升华,为特色学校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实现特校教师的专业梦。2002年学校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明确提出212名师工程,打造教师专业成长之梦。通过实施“212名师工程”(即培养2名校园名师、10名教学标兵、20名教学骨干),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每三年评选一次,根据发展需要,每次评选的侧重点不同。促进教师想专业化方向发展,成果卓著。

       荣誉称号:优秀的教师群体在我校业已形成。

  校级的:2002年至2005评选出1名校园名师,2名教学标兵,4名教学骨干,2005至2007年评选出2名学科带头人,4名教学骨干,1名教师新秀,1名手语专家,2007至2010年评选出5名教师为领军教师,2011至2013年评选出5名教学精英。

     省市级:山西省教学能手5名,大同市教学能手4名、山西省模范教师1名,山西省优秀教师2名,大同市优秀教师6名,山西省优秀班主任9名,大同市优秀班主任13名,大同市委联系的高级专家1名,1名教师获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16名教师在山西省课堂教学大赛中中获奖。

专业成果:到目前为止,获得国家级一等奖论文有15篇,获得省级一等奖的论文有18篇,我校已将所有获奖论文和教学案例结集装订成册,有《教案集萃》、《教学随笔》、《教师优秀论文集》1、2、3。

       2、绘就特教学生的未来梦

升学有望。2008年我校首届高考班的5名毕业生分别考入北京联合大学和长春大学。到2013年6月共有58名盲生升入山西省特殊教育中专,33名聋生考入长春大学等高一级院校。

就业有门。近年来,6名聋生被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录用,10人被富士康太原分公司招工录用,长春特教学院毕业安排我校教师2名,被大同市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商户招工30人,所有毕业学生基本就业。

       3、创建我校特色发展梦

2002年以来,学校各项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喜获国家、省、市荣誉30多项。学生文艺、体育、美术作品获得国家、省、市奖项60项,其中国家级20项。

2002年我校被山西省教育厅表彰为特殊教育示范学校。同年被山西省教育厅、民政厅、残疾人联合会表彰为全省特殊教育先进学校。2004到2006年我校参加市教育局青年教师素质展赛,连续3年夺得全市标兵单位。2003年被大同市教育局评为大同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考核评价优秀单位。2004年被中华爱国工程联合会表彰为爱国基础教育全国示范学校。2005年荣获“爱国基础教育全国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05年被大同市教育局评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2006年被大同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十五期间扶残助残先进集体。2008年荣获“2008年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优质课教学竞赛”优秀组织奖。2009年荣获“全国教育管理科研成果优秀奖”。200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09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授予“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2010年我校承担的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子课题“开放聋校教学弘扬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获得国家中央教科所批准的结题证书,并荣获一等奖。

      回顾过去,我们深深感到走教科研特色之路,是学校从弱到强,从小到大的发展之本,是培养现代型、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必经之路,是学校强本固基提升品位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

 展望未来,我校明确提出“立足国内强校,跻身国际名校”的目标,科研任务艰巨,要凝全校之力,聚全校之智,奋勇向前。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