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实施和谐教育,实现文化育人——武威第十一中学特色学校建设侧记         
   甘肃省武威第十一中学 兰国林  
      武威第十一中学地处边远山区,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落后,虽然于1995年通过了“两基”验收,但“两基”巩固工作依然十分繁重。适逢今年甘肃省迎接“两基”国检,学校紧抓“两基”国检契机,着力实施和谐教育。
      学校早在2008年3月就正式提出“实施和谐教育,实现文化育人”的特色办学目标,适时制定了学校和谐发展规划,大胆提出将天梯山教育办成继天梯山石窟、天梯山人参果之后凉州区张义镇的第三张名片。2010年第24期《人民教育》专题报道了凉州教育,其中以《山沟沟里的“和谐教育研究会”》为题专门报道了天梯山和谐教育研究会,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优秀班主任、《人民教育》管理室主任任小艾对研究会大为赞赏,这无疑是对广大“十一中人”的莫大鞭策。
      特色学校建设,校长是灵魂,教师是中坚,学生是主角,环境是基础。在前期实施特色学校建设的基础上,如何面对挑战,抢抓机遇,大力实施和谐教育,成了摆在学校目前的一大课题。和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理念先行是前提和基础,人文关怀是终极目标,狠抓教研是措施保证,统筹谐振是成果展现。
一、 理念先行,预构于策划。
      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和谐,和谐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为和谐社会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是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学校联合十一中联片各校成立了天梯山和谐教育研究会,创办会刊《和谐教育研究》,以研究会的名义开展创特工作,无形之中提高了工作层面和品位,同时可以在更大意义上聚集有志之士,为他们的个人成长提供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和谐教育”的研究实践是十一中发展的目标定位,“和谐文化”是“和谐教育”的核心。“和谐教育”是十一中选择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策略,创建和谐教育特色学校是十一中和谐发展的追求目标和长效机制。
      和谐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上,为此,学校适时制订了《武威第十一中学和谐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了学校实施和谐教育目标和策略。
(一)总体目标与策略
1.实施和谐教育,实现文化育人。
2.让大山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受到优质教育。
3.创建和谐教育特色品牌。
(二)分目标与实施措施 
      学校特色建设要依据“建秩序、倡风气、升境界”的三步走战略,力争把武威第十一中学打造成为凉州区以研究、践行“和谐教育”为特质的特色品牌学校,使“和谐教育、文化育人”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亮点和招牌,使和谐教育的提出得到广泛认可,和谐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和谐教育的践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谐教育的经验得以交流和扩散。
1.建秩序,形成和谐教育特色项目。
      二〇〇八年度,学校特色建设将重点做好“611工程”。“611工程”是指六项建设,一个规划,一个研究会。六项建设即制度建设、秩序建设、队伍建设、质量建设、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一个规划,即“武威第十一中学和谐发展规划”;一个研究会,即“天梯山和谐教育研究会”。
2.倡风气,形成和谐教育学校特色。
      在前期“6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学校适时提出“五园同创构建和谐校园”,五园指校园即花园、校园即乐园、校园即艺园、校园即学园和校园即家园。
3.升境界,创建和谐教育特色品牌。
      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教育的实施必将使学校特色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本年度,学校将在前期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全面实现“和谐六目标”,即环境和谐、人际和谐、教学和谐、活动和谐、管理和谐和诸育和谐。
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建秩序”、“倡风气”、 “升境界”三步走战略,也必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发展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必将是全体“十一中人”不懈的追求。
二、人文关怀,体现于文化。
      张义山区,一半的教师来自山外,包括本地教师在内,大多数教师想调出山外,个别人不安心教育想转行,人心思走,工作表现消极应付,不投入,抱怨之声频频,导致学校工作缺乏活力,质量建设徘徊不前。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激活学校工作,通过与教师深入交流,最终确定了以“疏导思想,事业留人”的策略,来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通过抓教研促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让教师们在教学、教研中获得价值感、成就感,取得成功,享受乐趣。为此,学校向教师发出 “教研立业,教育立身”的号召,并确定 “疏约并举,堵疏结合,管理并重”的学校管理原则,确立了“研教结合,以研促教”的学校教研原则和“教研兴教、质量立校”的办学宗旨,力争将教研做强,将“软件做硬”,从而谋求一条贫困山区学校的发展之路。
      教师心有所动,心态得以逐步调整,少了怨气,少了牢骚,多了活力,多了融洽。在管理过程中,尽量满足教师的合理要求,主动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为教学铺路,为教研搭桥。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教师引向幸福的研究之路”,伴随着目标激励、思想疏理和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学校教师教研的主动意识和行为意识逐步增强,“归心教育,顺心教研”的目标也在老师们的行为上逐步表现出来。
三、打造品牌,提升于教研。
      学校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特色学校建设,以和谐教育研究为重点,以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为突破口,抓主抓重,为课堂教学把脉,以“抓规范”“促质量”“创特色”为教研方针,贯彻“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思想,基于问题找对策,立足教学做研究,学校教科研工作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针对教研缺乏支持、支撑和积累的现状,强化教研支持。一方面学校每年订阅和购买一定数量的教育报刊书籍,供教师参阅,支持教研,另一方面学校为每位教师在订阅杂志方面予以支持,让教师专门订阅适合自己学科研究工作的教育报刊杂志,对学习、借鉴与引领教研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对参与教研活动以及取得教研成果的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
      建立教研三本,重视教研过程性积累。教研工作需持之以恒,经常坚持,方能见成效,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现实的。注重强化教师平时的自主教研,促使教师经常着手教研,学校为教师统一配发 “拾零集”、“火花集”、“随笔集”,要求结合平时的学习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摘录优秀的经验,收集教育教学所思所想、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与随笔。并将“三本”纳入教学常规检查和学期年度考核中。
针对教研工作散兵游勇的现状,建立并完善教研制度,形成教研工作的规范措施和工作规程,使教研工作有制度保证。实行领导包教研组制度。根据领导学科专长,将领导与各教研组工作挂钩,实行包组领导负责制。
      教科研处负责教研论坛。论坛开设“教育视野”、“课改讲坛”、“主题讲座”、“教育教学之我见”等栏目,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以骨干教师为主讲,大家交流讨论,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研思想,促进了教育教学实践。
      按月进行专题教研活动。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安排专门的时间,按月开展诸如好课堂评选、骨干教师评选、论文、教学设计与案例评比等活动,将教研贯穿于一年的全过程,教研工作连续不断,张驰有度,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针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校教科研处精心设计印发了“教师专业成长小组反思六步法”问卷表,该问卷从备课、听、评课、自主教研、合作教研、专业成长、管理学生等方面,让教师谈是怎样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做,感觉如何,还可以怎样做,会不会出现新问题,预期达到怎样的目的,通过反馈,获得了第一手翔实的材料,为今后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重视谐振,落实于整合。
      和谐教育的实施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便可收工,然一人一物亦能奏效。和谐教育呼唤全方位立体式的工作模式。实施和谐教育,需要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
(一)通过打造“五园”式校园,实现校园和谐六目标。我们的的具体做法是:
      1.营造和谐环境。为了解决长期困扰学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缺教室没处学,缺操场没处玩,缺宿舍没处住,缺餐厅没处吃,缺厕所没处出”的困境,学校抢抓项目建设,多方筹资,平整新建了价值18万元的高标准操场1个,并配备了篮球架等辅助设施,于2009年新建了总面积3400平方米可容纳800多人居住的学生宿舍楼一幢,于2011年新建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教学楼,新建高标准厕所2处20间,于2012年修建了总面积1200多平方米餐厅,有力地解决了学校硬件建设中存在的瓶颈问题。与此同时,学校还为会议室、阅览室、教研组办公室配备了桌椅、电脑和大量图书,有效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还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于2009年宿舍楼竣工时收到各界捐款24万元,并于2011年争取到深圳游子团捐款5万元,全部用于学校建设。近期,学校正在着力进行教学楼粉刷、校园硬化,预计于秋季开学时,学校美化、亮化工作也将再上一个新台阶。
      2.打造和谐课堂。学校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制定了教研规划和“名师培养工程方案”,着力推进 “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通过制度约束、激励导引、捆绑管理等方式,使教师通过帮带,获得群体成长。和谐教育研究的主战场在课堂,由学校教科研处主任兰国林承担的课题《“和谐课堂”研究》立项为区级教研课题。此项课题主要从教学环境、师生情感、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5个方面对和谐课堂进行研究实践,现已在全校范围内展开研究。
      3.构建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构建,主要通过和谐的校园活动展开,现阶段的具体做法是打造“文明校园”、“书香校园”、“活力校园”。 开展“十养成”(学习、纪律、卫生、礼仪、诚信、感恩、勤俭、健体、爱、责任)、“四个一”(每天读一页好书、诵一首古诗、做一件好事、参加一项体育活动或有意义的兴趣活动)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良好校风、校风、班风。同时通过艺术节、运动会、英语早读、及心理健康教育等主题活动的滚动运行,使学校文化氛围日益浓厚,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效益和感召力。
(二)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家校联系。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定期不定期举行家长会。根据实际情况,学校每学期至少举行1次家长会。
      2.成立家长委员会,形成议事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
      3.举办家长学校,狠抓家长培训。
      4.建立家校联系卡,密切家校联系。
      5.有重点地做好家访工作。
(三)社会教育方面,我们的策略是善于借力和消力。
      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学校教育一定要善于利用各种契机,适时适度对学生进行有意无意地教育。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影响社会风气,学校却是一个重要的窗口,学校和社会二者的良性互动,尤其需要社会力量的有效参与。学校为此积极和驻地单位、村民联系,让他们参与到学校教育工作中来。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由各界代表参与的学校发展计划管理委员会,共议学校、教育发展大计。学校还通过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此促进良性互动。
      和谐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已初见成效。现已刊出会刊《和谐教育研究》7期2000余册,获得业内高度关注。和谐教育的提出得到广泛认可,和谐教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和谐教育的活动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学校教科研成效突出,2008年获凉州区“教科研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反映学校特色建设的文章《扬科研兴校之帆,创和谐教育之路》一文入编2008年《凉州区教科研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一书,《实施和谐教育,实现文化育人》一文入选2009年凉州区《特色学校建设资料汇编》第一辑,2篇文章双双入选,是教育局对我校教科研工作尤其是特色学校建设的充分肯定和殷切期望,必将激励十一中人在和谐教育研究的路径上不断探索前进。
      品牌学校需要准确的自身定位,品牌学校需要稳定的培养模式,品牌学校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需要广泛的社区参与,品牌学校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成绩属于过去,不足转化为动力。天梯山和谐教育品牌的创立,业已成为十一中人不懈的追求,“实施和谐教育,实现文化育人”,必将“让大山里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