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主页 > 他山之石 >

华政附中全国特色学校总结
 
一、背景分析
      创办于1954年的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原名番禺中学,是上海市长宁区一所公办完全中学。2009年10月被评为长宁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2009年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附中。学校校训为:明德精业。近年来,学校秉承多年积淀的“明德”传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确立了“尚法”理念;并充分利用华东政法大学资源,开发、研制和实施了内涵丰富的“明德尚法”课程,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办学特色。
(一)政策支持
      教育的特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强调要“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功奠定基础,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支持高中学校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发展校本课程,创新育人模式,形成一批科技、艺术、体育、外语等特色高中。”《长宁区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同样把特色发展作为其重要内容,强调要“从学校特色走向特色学校,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成长,满足人民对多样化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必须走特色发展之路,这也为学校创建特色高中提供了政策基础。同时,长宁区作为上海市特色高中建设试点区,更为学校特色高中的创建提供了发展机遇。
      再者,无论是国家的政策导向,还是上海的地区教育发展战略,都对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守法、诚信、勤俭、感恩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内容予以了强调,这也为学校确立以“民主法治特色”建设作为学校创建特色高中的立足点提供了政策依据与发展方向。
(二)现实需要
      面对当下社会存在的诸多人文、法治、道德缺失现象,依据现代法制社会构建的目标要求,高素质现代公民的培养成为学校教育最为重要的教育使命之一。因此,探寻并尝试通过有效的学校课程实现对学生的教育成为一种必需。
      同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法制教育尽管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落实不够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有着亟待改善的需要。
      从学校发展阶段来看,如何突破发展高原期的瓶颈,如何依托高校联大做强,寻找学校新发展的突破口和增长点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主要探索点。因此,在新一轮的学校特色建设中,努力走出一条“明德尚法”的特色之路,并藉此不断提升办学品质。
      从学生需求与家长期待来看,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迅速增长,中心城区家庭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期待更高。学生进入高中阶段之后,如何满足他们个性、多元、自主发展的诉求,满足家长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期待,满足现代化法制社会及对优质教育的渴求,这对处于中心城区的学校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争取办家长与学生满意的学校,是学校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创建特色高中,走出一条自身发展的特色之路,是满足学生发展的根本需要。
(三)现有基础
      德育工作是学校的传统特色。1984年学校在全上海市率先提出并实践“德育双基”,确立了德育工作方针和基本原则,《解放日报》曾为此做了专题报道;在实践中,学校通过开放办学,建立了“三位一体”的育德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并在京、津、沪、渝四省市代表参与的“三位一体”德育现场会上推广经验。在践行“两纲”的过程中,学校开发了《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等德育校本课程。目前,学校是上海市德育先进集体。
      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实验基地,学校把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作为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为此,学校改革了课程结构,形成了“多元·综合·体验”课程系列。近年来,在探索学生学习规律的过程中,进行了市级课题“优化学程,提高中学生综合学力的实践研究”的相关研究,并在课题的引领下,形成了多形态课堂,优化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与学行为方式的转变,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学习的综合学力。
      进入21世纪的又一个十年,学校的发展迎来了新的阶段。继承传统,创新发展,学校将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学校德育教育的传统,推进和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形成“明德尚法”的学校课程,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并由此努力成为上海市特色高中。
二、建设思路
      以“明德尚法”的课程特色建设为核心,在课程开发、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推进“管理人文、课堂民主、教师自主、学生自治”的学校文化建设,把学校办成具有“明德尚法”特色的现代化高中。
      继承学校德育课程原有的基础与优势,建设“明德尚法”主题轴综合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明德、尚法、精业”核心素养的现代公民。
      创建课程载体和支撑平台――“明德尚法”实验室,为学生提供特色教育的实践平台,参与学校和社会相关层面、岗位工作的实践体验。
      构建“基于平等、立于自主、融于开放、成于个性”的民主课堂,通过“学程设计、小组合作、课堂听证、班级自治”等策略,改变教学与学习模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自我管理,实现自治。同时,优化师生关系,形成教师的自主化教育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明德尚法”课程开发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通过分层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社会、管理社会的能力,为培养更多的未来各级各类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尊重差异、文理兼顾,发展和创新学校原有的科技特色,增加文理课程的相融性,实现学生可选择的多元发展。
      建立课程开发和实施共同体,依托华政提升学校教师队伍课程实施的专业化水平。实施管理重心下移策略,践行教师自主、学生自治的管理文化;并据此推动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加大课程资源开发,进一步开放办学,整合高校与社区教育资源,探索“学生、学校、高校、家庭、社区”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与运作机制,创新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三、理念与目标
      在学校原有校训“明德尚法”的基础上,融入“尚法”理念,形成“明德尚法、品业双馨”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明德、尚法、精业’的现代公民”的育人目标,并从认知、能力、价值观三个层面,凝炼核心育人价值,逐步形成“明礼尽责、民主公正、乐学善思”的教育价值体系,努力把学校办成“管理人文、课堂民主、教师自主、学生自治”的特色学校。
(一)秉承校训,创新发展
      学校的校训是“明德精业”。“明德”,语出《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精业”,源于韩愈《进学解》中的“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校训的涵义在于激励师生勤奋自强、精益求精。
      学校成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后,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学校德育教育的传统优势,在秉承校训“明德精业”的基础上,融入“尚法”的元素,开发“明德尚法”主题轴综合课程,构建“民主课堂”形态,逐步形成了“明德尚法”的学校课程特色,重建了学校的课程体系。
(二)赋予时代内涵,明晰办学理念
      近年来,学校秉承多年积淀的“明德精业”传统,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根据现代法制社会构建的需要以及现代学校建设的需要,充分利用华东政法大学优质资源,确立了“尚法”理念,梳理而成“明德尚法,品业双馨”的办学理念。
      “明德尚法”:德是依靠理性的内心服从而遵守,法则依靠外在的强制而实施,法与德作为不同的社会规范,具有共同的社会价值目标,但又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优势与局限,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学校素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道德教育经验,与华东政法大学联合办学成为大学附中后,得以充分吸取法治教育资源,从而构成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依相济、相互相成的新格局。
       “品业双馨”:馨,指散布很远的香气,引申为“名声”、“声誉”或“口碑”,品业双馨,表达的是学生和教师在品德、学业或事业两方面都具有良好而长远的发展,也使学校因此而具有良好的声誉。“品业双馨”是“明德精业”这一校训的基本价值追求。
(三)明确培养目标,确立核心教育价值
      依据“明德精业”校训和“明德尚法,品业双馨”的办学理念,我们将原来过于宽泛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传统美德的现代文明人”与校训、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相对接,确立了培养“明德、精业、尚法”的现代公民的目标。并从认知、能力、价值观三个层面,对学校的核心育人价值进行了梳理和凝练,逐步形成“明德”、“尚法”、“精业”的“明德尚法”教育价值体系,并将其“三字经”化,以上口易记(见表1)。
(四)梳理学校特色,发展办学目标
      2009年,随着申报区实验性示范性学校和更名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的成功,作为具有“明德尚法”特色的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附中,学校调整提升了原有的办学目标。根据学校“明德尚法”的教育特色,推进以民主课堂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学校民主化管理机制的构建,将“把学校办成管理人文、课程特色、课堂民主、学生自治的优质高中”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目标。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