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传统文化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发展
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 
王小平
       摘要 :  
       东营市广饶县花官镇中心初中自从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以来,不仅促进了学校德育发展,实现了学生德育与成绩的双赢,更好的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密切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架起了对外交流的桥梁。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德育发展
       正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其中又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组成的心态文化层最为核心[1]。青年是现代社会运行发展下的特有产物,是指在一个阶级内部能够推动阶级文化、政治与社会变革步伐的新生力量群体[2]。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很大程度影响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如何提高青年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德,为人之本;才,创业之根。”道德品质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而对一所学校而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道德的陶冶,非但不能提升学校的品位,反而会制约学校的长远发展。道德与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因此,学校必须积极做到德育为首,智育为先,“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
       我校根据现有学生的状况和特点,把传统文化教育引入学校,并且走进家庭,几年来,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在学校领导带头下,组织老师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传统文化进入学校。
       为了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在我们学校很好的运作起来,学校领导带头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把传统文化名师引进学校给老师们进行实践培训,也给老师创造机会走出学校,进入传统文化学校亲身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作用。首先班主任在各班大力宣传,让学生从最基本的鞠躬问好和光盘行动做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适当的引用传统文化做法,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开始由学生和老师的不适应到慢慢接受,直到今天成为习惯。
       曾经我们学校的学生用完餐,盆和碗里的汤和菜都会有剩余,而且剩余的馒头学生扔的也是到处都是:垃圾桶里、校园里都会找到学生扔的碎馒头。老师强调,见效很小。自从传统文化进入学校,餐前学生诵读感恩词;老师带头光盘,做好示范,吃完饭的碗干净的像洗完一样。慢慢的学生也养成了很好的习惯。碗里不再见到剩菜、剩饭,校园里和垃圾桶里也不再见到剩余的馒头。
       曾记得以前的学生见到不教自己的老师连招呼都不打,甚至有的学生见到自己的老师也是躲得远远的。不仅在学校这样,有些孩子在家里不仅不听家长话,而且在尊老爱幼方面做的也是很欠缺。自从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老师倡导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并且要求学生规范的学习了鞠躬礼。开始学生认为鞠躬是古代人的做法,不是很接受,不鞠躬的同学笑话鞠躬的同学,随着传统文化的大力宣传,这种不良风气慢慢的消失了,校园里到处是传统文化氛围,见到不管是不是教自己的老师,都会深深的鞠上一躬,老师也会很自然的回敬一个。见到进入校园的陌生人,学生也是恭恭敬敬的鞠上一躬,鞠躬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变化更大的是,在学校里接受了传统文化渲染的孩子们,回到家里也像变了一个人,不仅懂得理解父母,尊老爱幼,更重要的是有些孩子们把在学校里学到的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讲给父母。
       鞠躬、光盘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开始,而带给学生、老师、学校和家长的是一个全新的改变。
       传统文化不仅仅只是简简单单的鞠躬、光盘。为了让学校把传统文化在学校发扬光大,学校领导带领老师去传统文化方面做的好的学校、书院等传统文化机构学习,并邀请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走进我们校园,给学校老师和学生作报告。我们的校园、教室楼道文化都充满着传统文化的氛围。就这样,传统文化在我们学校轰轰轰烈烈的开展开来。学生的素养和品质得到了很大提高,成绩也走在了全县的前列。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效果以后,吸引了其他学校的老师和领导来我们学校参观学习。
       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响彻在中国大地。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由传统文化所积累得来的文化自信所代表的即为我国宝贵的文化资源,我们需要着重认识到蕴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前景与发展优势,在进一步实施中国梦的基础之上,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同时还要将我国历代的优秀文化资源与文化代表展开更加详细的讲述,其中包括来自于儒家的积极思想、来自于道家的淡定优雅、来自于唐诗宋词中的文学艺术等等,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夯实当代青年群体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信心[3]。
       中国梦的实现为的是让我国历代的民族夙愿得以早日完成,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将我国五千余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更为长远的传承下去[4]。传统文化已经在我们学校生根发芽,必定也会在我们学校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陆玉林.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N]. 人民日报,2013(7):22.
[4]魏师逊 .“中国梦”与中国的社会正义论 [J]. 法学论坛,2013,28(4):37-48.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