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摘要: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将“爱情”这一课题拒之门外,然而,青春期生理、心理的变化使学生们感到困惑,于是,只能从社会上的其他各种非正规渠道获取信息,但是这些信息给了学生们很大的误导。自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以来,更真切的体会到:学生们不懂爱情,却在谈着“爱情”,受着“爱情”之苦。面对如此现状,我们的教育中迫切需要加入一课——爱情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 爱情 爱情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什么是爱情”?如果读中学的儿子或女儿问你,你会不会大声斥责?不过,早在2004年的9月1日,上海50多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就领到了一本全新的语文教材,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定为“爱情如歌”,其中收录的3篇文章、4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一青春期的“敏感”话题展开。
        长期以来,我们的中学生可以公开谈亲情、友情,却不能谈论爱情,爱情这一神圣的字眼就像层层设防的禁区。我们的学校可以进行亲情教育,友情教育,唯独不能进行爱情教育,那么你怎么能指望他长大后懂得爱?而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他会有什么高质量的婚姻生活?而当“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流行旋律在社会畅行无阻的时候,你还能指望他忠于爱情吗?
二、爱情教育的迫切性 
        从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多年来,所闻所见都在急切的告诉我:中学生需要了解什么是“爱情”,中学生需要知道怎样对待“爱情”!
刚上高一的学生很坦诚的告诉我,班上以至整个年级很多同学都开始“恋爱”了,大家都在写情书。曾有一个男生送了一封求爱信给一名女生,被拒绝,结果他竟然将名字改掉把情书送给了另一名女生;异性同学间稍有好感便以为是爱情来了,迫不及待的确立“恋爱”关系,可这样的关系却经不住“分班”的小小考验;有的女生恐惧自己心中对异性的憧憬,认为是罪恶无耻的事情,以至于严重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生活。这,就是当前部分中学生爱情现状的真实写照。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个不同于儿童期而又有异于成人期的独特时期,此时学生很自然会对异性产生一种纯洁而又朦胧的感情,这时的他们在处理与异性关系的时候迫切需要成人的指导,但大多数家长、老师觉得这是一个不应该讨论,至少不应该“过早”讨论的问题,于是在面对孩子这方面的问题时尽量回避,更不用说去主动谈及了!而事实上,“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问题的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止口不提“爱情”,但是学生间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还是接连不断的涌出。可见,对学生的爱情观教育进行封闭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因为社会在影响着他们:影视作品里有太多的爱情镜头;街头有太多“又露又透”的“爱情画面”;各种媒体有对爱情的五花八门的诠释;社会上有伤风化的畸形男女之恋……由于缺少正面引导,不少学生形成了畸形、变态的爱情观念——对爱不负责任、寻求刺激、游戏爱情、蹂躏情感等。
三、爱情教育的必要性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误读爱情的悲剧屡屡发生,在我们的校园里摧残学生情感萌芽的现象亦屡见不鲜,还有不懂爱情的男女学生面对青春期心理变化不知所措,面对此种情况,我们的教育还不应该行动起来吗?仅仅在学业上把学生培养成才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爱情是一曲永远回响在青春的中学生内心的优美旋律,使爱情公开、自然、美好地走进我们的教育领域,成为一种最基本的人性教育,是帮助中学生实现自我情感的发展,自我人格的完善,自我幸福的获得的重要途径。 
        或许还有很多家长、教师担心“爱情教育”会起到负面作用,催发“早恋”的萌芽,但我们应当认识到,“早恋”的发生是有其不可遏止的生理原因的,况且,事实说明,这么多年爱情教育的匮乏并没有抑制“早恋”势头的发展,而各种各样的“早恋苦果”可以说正是孩子们不懂爱情,缺乏爱情教育的结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也曾说过:“学生特别需要爱情教育和婚姻教育。现在不少家庭出现婚姻危机,很多是和他们年轻时没有受这方面的教育有关。”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的“爱情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去教孩子们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孩子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去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这里,将“爱”提高到“成为一个人”的层面来认识,其意义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教育越来越关注人的发展,而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的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被排除在“人的发展”话题之外的。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孩子的心灵世界。我们的教育要从理性出发,用高尚爱情的营养滋补学生,让学生正常发育并自然走向成熟。没有人生来就懂爱情。
        正因为不懂得爱,不懂得真正的爱,所以才更需要开展爱情教育。爱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可以具备的,作为一种崇高的情感形式,她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她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男女之情,而是可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标尺。
四、爱情教育的实施 
        然而,面对从未涉足的“爱情教育”,我们该如何进行呢?
      (一)将爱情教育入课。上海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将“爱情”引入课本,通过对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的教学,让学生去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高尚与卑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如舒婷的《致橡树》,则是启发学生从中悟出这样的道理:应摒弃用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要追求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心心相印的爱情。虽然目前我们其他省市的教材中没有这样的“爱情单元”,但是现行语文统编教材(课本加读本)中,有大量涉及爱情的文学作品——诗歌:《氓》、《静女》、《湘夫人》、《雨霖铃》、《鹊桥仙》、《迢迢牵牛星》、《孔雀东南飞》、《新婚别》、《锦瑟》、《致橡树》;小说散文:《林黛玉进贾府》、《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鸣凤之死》、《边城》、《春风沉醉的晚上》、《与妻书》、《我为什么活着》;戏剧:《西厢记长亭送别》、《牡丹亭游园》、《长生殿惊变》、《罗米欧与朱丽叶》、《玩偶之家》、《雷雨》等等,这时,需要的是我们教师对这些丰富的 “爱情教育”资源进行利用,从全新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感受爱情的优美和崇高,欣赏爱情的高雅和低俗,教育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爱情与学业、情人与同学之间寻找平衡点,让他们思考生命、事业、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
      (二)除了课堂教育,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堂外的活动,对中学生的爱情教育采用“阳光法”。比如,“情人节”,可以在一个环境幽雅的地方搞一个“情人节里说爱情”的活动。让学生们自己唱爱情歌曲,朗诵爱情诗歌,讲经典爱情故事,讨论爱情、家庭以及责任、义务。这会是一种积极的引导。要知道,爱情不是见不得阳光的。
     (三)那么,当学生的感情问题出现时,又该怎么办呢?
        实践经验告诉我,此时切忌大惊小怪、兴师动众,而应该充当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具有足够的耐心与宽容,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高度上,把自己当作是他们的朋友,乐意听他们诉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知道学生最真实的想法、
学生的心扉也会因此而容易打开,比较自然地说心里话。                        
        另外,教育者还不妨适时地充担“偏袒者”的角色。学生大多不愿意家长与老师知道自己的“感情秘密”,除了害怕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羞怯。那么,老师一旦发现学生中存在这种情况时,不妨让自己充当一个“偏袒者”。虽然家校配合是教育中的关键,但适当地替学生保守隐私,既可避免家长与教师教育观念的冲突,还可以此作为教育过程中的“筹码”,不但不会使问题扩大,反而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关怀,促进师生交流,最终达到指导学生选择正确方向的目的。
五、结语
       亚里士多德曾问他的学生:如何使一块肥沃的土地不长杂草?答案是:方法只有一个——种上庄稼。同样,要让学生的心灵洁净,情操美好,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领它。
爱情教育,势在必行!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