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能想象。”面对二十一世纪世界范围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对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学生,就应当具有创新的能力,头脑应当更灵活、更机敏。如何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创新火花在学习过程中时时闪烁,笔者就此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通过想象,可以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比如,下雪天,引导学生观察雪花的形状及颜色。说起颜色,学生们会说:“像白糖”,“像面粉”,“像霜”,“像棉花”。他们把雪花和生活的事物进行类比,得出结论,这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说起雪花的形状,学生们的扩散性思维又得到了充分的调动,他们会说:“像白鹅的羽毛”,“像蒲公英的种子”。每当这时,你就会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创新的萌芽却随处可见。
        在引导学生观察自然景物的过程中,你还会发现,学生们幼小的心灵世界,却蕴藏着是非分明的辨别能力。正是在他们的争论中,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如在观察春天特征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什么。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柳树,也吹绿了小草。”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春风吹绿了各种树,也吹绿了路边的冬青。”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同学之间展开了争论,有的同学会说:“不对,不对,松树冬天也绿,冬青冬天也绿,不能说吹绿了各种树。”显然,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得了新知,创新的欲望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二、启发学生质疑,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的本质在于“新”。要创新,就必须有求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讨论争辩,往往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中常遇到疑点和问题,才能常有思索,常有发现,常有创新。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要鼓励,要提倡,要引导。一个好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要使学生敢问、会问。比如,在学习《春天》一文时,启发学生:“读了课文,谁能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一定是聪明的学生。”一句话打破了学生们不敢问的心理障碍,同时,又激起了他们提问的欲望。有的学生会问:“老师,春天到底跟冰雪说了什么话,我不明白。”我马上又把问题抛给学生们讨论,并及时引导。其中有位学生回答得较为精彩,他说;“春姑娘一定是这样说的:‘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冰雪呀,你快化成水吧’。”至此,你不能不佩服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活跃。我又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两个问题:春天对小草说了什么对花儿又说了什么,让学生们展开讨论。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就养成了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使学生在质疑问难解惑中增强了创新意识,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三、倡导互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了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显得犹为重要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能力较差,采取互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互动学习方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授课中“传递——接受”式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小组活动中采取轮流制,避免个别学生独占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各自见解的机会。在分组讨论时,要注意问题本身的讨论价值,避免讨论流于形式。在相互交流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鉴别哪些看法与自己的相同,哪些与自己的不同,避免交流时过多的内容雷同,影响讨论的实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个别学生的创见,随时就学生的发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将讨论引向深入,激发更多的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新的创见。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调控手段,培养学生坚持真理的良好品质,既要敢于发表自己的创见,又要善于修正自己的误见,听进别人的意见。通过互动学习,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四、鼓励大胆实践,提供给学生创新机会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锻炼和培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大胆实践,创新的机会是大大存在的。但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爱迪生1300多项发明,无一不是亲自实践的结果。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促使他们去完善、改进、探求和创新。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提供给学生创新机会,体现在活动的全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的每一环节中动手动脑,手脑并用。手脑并用,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性条件,许多大发明家小时候都有动手动脑的习惯。7岁的达尔文就很有兴趣地收集各种风干的植物和死了的昆虫,还搜集硬币、图章、贝壳和化石等;5岁的爱迪生居然学老母鸡孵蛋。现在学校开展的“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考察”、“小实验”等活动,给学生动手动脑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提供给学生创新机会,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感知对象,在活动中,让他们摸一摸,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促使他们的脑子多想一想,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疑点,探求新知。
        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还要珍惜学生的创造成果。学生的一副画、一项科技小制作、一篇小论文、一期手抄报、一个好主意,只要具有新意,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提供展示的机会,对其优秀的成果予以鼓励。
        五、运用角色转换,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经常变换新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善于模仿,喜欢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运用转换学习角色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新鲜感和表现欲,从而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首先,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由教师创设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更增添了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与学生本来是平等的,但是当某些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成为其他学生学习的表率时,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挥其创造的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这样在学习中角色不断地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不断探索知识,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挖掘创新的潜能。
        再次,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和思想,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及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学习的角色,转换为文中的角色,让他们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这样,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学生创新的潜能也可以发挥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启发学生质疑问难,倡导学生互动学习,鼓励学生大胆实践,运用角色转换手段,循循善诱地教育、指导学生,可以很好地培养、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