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摘要】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同时培智学校《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教育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成为基本适应社会的公民;其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生活和独特的教育需求;教学方法上重视体验、关注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由于智障学生多伴有多重障碍,如语言缺陷、肢体障碍、行为笨拙等,更缺乏综合应用的分析能力,对抽象性的知识、技能难以吸收。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要根据智障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采取生活化的教学,尤其在语文这门社会交际性的学科中更应以生活为主导,开展适应性的生活化教学。教学时,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用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才能帮助智障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关键词】

    智障学生  语文教学  生活化   适应社会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他主张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教育的中心就是生活。同时培智学校《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培养目标就是要求教育学生能够融入社会,成为基本适应社会的公民;其教学内容要关注学生生活和独特的教育需求;教学方法上重视体验、关注知识向技能的转化。由于智障学生多伴有多重障碍,如语言缺陷、肢体障碍、行为笨拙等,更缺乏综合应用的分析能力,对抽象性的知识、技能难以吸收。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采取生活化的教学,尤其在语文这门社会交际性的学科中更应以生活为主导,开展适应性的生活化教学。

一、开展培智学校语文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语言是人类沟通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学习和思考的工具。语言同时也是促进孩子社会行为和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媒介,通过这种媒介,各种学习活动得以展开。语文应用能力更是一种综合性很强能力体系,是建立在对汉语言文字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逻辑能力和组织表达能力,以及获取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乃至广泛的兴趣、开阔的视野等等。简言之,语文应用能力是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的训练培养起来的并能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能力。但是,智障学生存在着语言障碍,通过对部分智力障碍学生的语言障碍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在读的智障学生在语言方面都存在障碍,构音障碍,语言发展迟缓,语言理解能力差,声音异常,耳语听解能力差,口吃等,他们的迁移能力差,生活经验少,把所学的运用到生活中去又很难,与人沟通的能力很差,注意力不集中,对于听说读写的学习还只停留在听说读,对于长的课文读的也不熟练;写,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上加难, 他们的能力导致他们的语文的应用能力差。那么,对于智障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最重要的就是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在生活化语文教学课堂中,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语言矫正和训练工作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在具体实施时,要针对不同的障碍类型,充分考虑智障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根据语言教学的特点,分别提出矫正措施,并选择适当的教育训练方法。

二、语文教师是生活化课堂教学中重要因素

“工其事,必先利其器”培智学校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指导思想、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中发挥主导作用。

 首先,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又是思维的工具,对智障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目标是使智障学生具有使用语言文字工具去与人交往、进行思维、认识世界,适应今后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紧密结合,必须培养与社会所需要的语言能力紧密结合。应从智障学生自己的生活、学习需要开始,由远及近地逐步扩展开来,要使智障学生知道:“他自己是谁、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玩什么、家里有什么人、在学校做什么和什么人交往等等”。应尽早帮助智障学生掌握这些方面的词语,并用于生活交往中,以激发智障学生语言交往的需要,发展其语言交往的技能与实践,在此基础上再帮助他们学习和积累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提高教学效益。 

其次,要注重培养智障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对智障学生进行发音、说话、听话教学,一定要把语言基础知识教学转化为听话、说话、阅读、写作的实际能力。根据当地的社会环境、发展历史、以及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编制校本教材,使智障学生首先能够了解当地情况,并且根据自身特点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帮助智障学生摆脱语言缺陷的困境。 

再次,要从研究智障学生学习语文方法入手,确定教师的教法,使教法顺应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长期以来形成不考虑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特点规律,采取“注入式”、“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学习内容,让学生多读、多写、从身边做起,学会用语言正确表达,提高语言的实用性。 

       三、在语文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学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特点,对信息的接收、反馈及运用能力都相对较弱。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生学知识就是为了用知识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教学工作中,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采取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实用性

智障学生普遍存在多种缺陷,适应社会存在困难,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使智障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一方面,由生活导向新知,是指通过再现生活这一环节走向课堂。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我们就把识字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联系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教“开”、“关”时,联系室内环境,让学生做做“开灯”、“关灯”、“开门”、“关门”的动作来帮助理解;教“走”时,请学生边听口令边表演怎样正确走步,学生个个雀跃,乐于参与;又如在学习古诗《锄禾》时,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锄禾”,也不知道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教师在课前谈话时提到:“我们每天都要吃饭,米从哪里来?”让学生说说,然后再导入新课。让学生把学习古诗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学生立刻就明白了,原来米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关。让学生在新课的学习中去探究其意义,结果是学生学得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

    另一方面,以智障学生今后的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从智障学生今后的走向来看,他们肯定是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上工作、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以他们感兴趣的、他们今后发展所需要的内容为重点进行教学。实际上,一堂课的时间是无法把所有的知识都让他们掌握的。要把常用的、必需的知识与方法教给学生,如词语教学,可能有的词语比较抽象,智障学生学了就忘,可以让他们把词语与实物联系起来。如教“玉米”时,则可以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外形、颜色,摸摸质感,尝尝味道。让他们与实物相对应,这样他们就会记忆深刻,即使突然忘了词语怎么读,想到实物就又想起来了。这样,实用性与有效性相结合,真正做到了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彰显学生学习语文的高效性

1.用生活化的手段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有的语文问题比较抽象,智障学生不能理解,这时,就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智障学生形象思维占优的特点,采用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沟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词语“一下子”对学生来说是个新词,一时又很难表述清楚,教师即可举生活中的“一下子站起来”这样的例子,辅以形象动作让学生来感悟。以更便捷的途径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现象的联系,是语文教学情境设置的一大艺术。

2.用生活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智障学生的语文能力

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手段、方法与过程。要发展智障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能力……教师必须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智障学生主动参与。如在语文课堂中,变单纯的问答为其他多种形式的学,《对不起》一课中让智障学生把课文内容演出来,《衣服》一课中让他们把喜欢的衣服涂上颜色,教《吃饭》时让智障学生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生活化的学习过程,是体验的过程,更是培养智障学生的情感、健全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这样,从智障学生的发展角度看,用生活的方式来学语文,更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与生活能力的协同发展。

3.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培养智障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品质

现代心理学表明,看到事物,提到事物,我们健全者脑海里首先产生的便是它的字符名称,即抽象的字词符号,而智障学生脑海里首先产生的则是它的形象,他们的思维模式如此,这就导致许多智障学生辞不达意,语言水平差。生活化的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沟通语文思维与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开展“生活——语文”实践,让智障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语文知识,培养智障学生用语文的方法去感悟生活,感受生活中的语文和语文中的生活。比如面对校园中的各种新事物,以及智障学生生活中的参观、比赛、表演等活动,教师就可因势利导,抓住一切机会让他们用语言来表达,培养智障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语文、学习语文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三)教学环境生活化,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体验性

教学的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长期以来,智障学生都处在狭窄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基本上是教室、功能教室、操场,教室成了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为了使学生随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氛围,教师在布置教室时尽量做到生活化,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的空间。比如在教室设置废品回收角、“每周一诗”、作品展示栏、种植角等等,让智障学生参与布置,过程中学生们学到了不少植物的名称,还发现了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可以废物利用,既陶冶了情操又掌握了新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到校外去亲身体验生活,利用生活空间拓宽教学课堂。如教学《学习用品》的生字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超市里去寻找带有所学生字的物品,将智障学生分成小组,比比看哪一组学生们找到的生字多。学生们相互合作,找到了“作文本”中的“本”,“三角尺”中的“尺”,“书包”中的“书”等等。这样的学习令学生耳目一新,由他们自己找到的字记得更牢,也让智障学生感受到了同学间的互相帮助,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在生活中识字,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并且在识字过程中学会交往。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面性

教学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改进师生教与学,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普通学生采用的教学评价方式以书面测试为主,加入能力、情意等其他方面形成多维评价体系。而对于智障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显然是不可行的。
     根据智障学生的基本特性、现有发展水平(智力,能力,知识掌握等),则要加强形成性评价,重视定性评价,采用“记录学习生活”的评价手段。对每位智障学生采用“成长记录档案袋”的方式进行评价,记录的内容主要是一表、一袋、一评语。一表,以周记的形式全面记录个体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智力康复情况、语言表达情况、课堂表现情况、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与老师同学交流情况……一袋,即学习档案袋,里面包含的内容有:作业、活动照片、成绩单、奖状、发现成长和改变的事物(兴趣、态度等)、同伴的评价及来自家长的讯息。一评语,对以上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每一阶段对学生的评语(激励导向),老师、家长的总结反思,并为下一步的语文教学制定改进计划。这样的评价为个别教学,康复训练,补偿智力缺陷,培养能力指明方向,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为了智障学生发展的评价,促进了智障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面性。

总之,“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原理和方法,它将语文问题还原为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智障学生的语文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引导智障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