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三亚市河西区中心学校 龙凡凡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Mind Map)是由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形象地说,思维导图就是以一个中心主题作为主干向四周发散相关联的分支,并用关键词或图形对分支进行归纳,再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颜色、线条、符号和图像来呈现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同思维导图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简单却又极其有效。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我们在课堂实践中发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均具有明显的效果。
1、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单词复习。
在英语词汇的复习活动中,利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将新的知识点和旧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使新词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且更具有挑战性。例如:复习“bus”这个词,以“bus”作为中心词,发散出第一分支,可以复习people、driver、seat等单词,接下来发散出第二分支,可以由people导出不同的人类名词:man、woman、boy、girl,由driver导出相关的职业名词:dancer、worker、farmer、singer,由seat导出同类型的名词:chair、desk、table、sofa。还可以再分散出第三分支,即以上单词的修饰词等等。这样的因势利导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教学。
《 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六年级下册》Module7 unit2 She couldn`t see or hear.的功能话题是通过学习海伦凯勒的生平事迹,学习如何介绍自己。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围绕海伦凯勒的出生地点与时间、生平事迹及其成就等几方面,概括出文章的主体脉络,就能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阅读的困难。本节课的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1)由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呈现中心词role model及海伦凯勒的图片,概要性地介绍Helen Keller,激活学生头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
(2)根据主干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问题如下:When was Helen Keller born? What did she become when she a baby was? What did she learn later? What was her achievement? 同时,教师以中心词role model为主干,在它的四面八方发散出与上述问题相关的分支词,如born、became、learnt、achievement等,这些词就构成了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和第一层次。
(3)学生通过独立阅读,从课文中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利用思维导图呈现答案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逐步丰富思维导图的第三分支,这时整篇文章的精髓就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了。
(4)最后由学生通过思维导图中关键词的帮助在小组内交流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继而在全班进行汇报反馈。
通过这样一个流程,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文章的脉络,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堂话题作文。
众所周知的,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交流与运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进行话题作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总结运用知识点的能力。例如,就自己熟悉的话题“My favourite animal”进行课堂话题作文,教师可以先以复习的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中心词favourite animal,然后由此展开讨论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以及性格特点,发散分支描绘思维导图,最后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和描述。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旧知得到了激发,新知得到了梳理,书写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借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概括、分析和整理能力,便于学生记忆和复习,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切实提高了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