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优质论文 >

                                                                                                      西宁市水井巷小学  曹晓娟
【内容摘要】观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方法。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正常人从外界所接受到的信息、有百分之九十以观察输入的。人的大量知识就是通过观察而获得的。习作也是从观察开始,会观察,习作才会有话可写。写文章的人,必须深入而广泛地观察万物,从前人的著作中吸收精华。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观察是对周围世界事物和现象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察看、了解。习作的观察不同于一般的随意“观看”,它需要观察者仔细专注地察看对象的特征,并的对这些特征做出自己的分析、评判、选择、记忆,使之成为自己的第一手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关键词】    习作教学    观察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激发兴趣     指导方法    素材积累   合理想象
习作教学中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观察与阅读、习作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以阅读说,教材中很多课文写得具体、生动、形象,这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通过借鉴课文,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观察;以作文说,观察可以为作者积累素材。深入细致的观察有助于作文写得生动、形象、具体。怎样引领学生在观察中习作,以下是自己的几点感受,与大家分享。
  一、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是:提高学生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掌握观察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发展认识事物的基本能力,提高读写能力和发展智力。要求学生做到:①经常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到多看、多听、多问、多想,使作文有话可写;②同过观察要判断事物美与丑、真与伪、善与恶,使文章言之有义;③观察要有重点,使文章言有中心;④观察有要次序,使文章言之有序;⑤观察要细致,使文章言之具体;⑥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使文章言之得体;⑦观察要展开联想,使文章言之有情;⑧要反复观察、反复写作,使观察能力和读写能力不断提高。我依据这些要求,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反复循环、螺旋上升的原则和做法,做出全盘规划,使之具体化和系统化。
  二、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观察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观察的自觉性和持久性。怎样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呢?小学生感受能力较差,知觉的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因此,认识事物的自觉性和敏感性不强,持久性也差。但是另一方面,小学生好新、好奇、好仿、好胜,向上求知,富于幻想。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扬长补短。结合读写的教学活动,注意引导学生的观察动机,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同时,我还经常结合教材的读写要求,有意地布置一些观察任务,提出一些观察要求,引起学生观察动机。如教《小壁虎借尾巴》,启发学生既观察熟悉的小动物,又观察不熟悉的小动物,以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鸟的天堂》,要求学生自己选择一种景物,分别不同时间观察,说出不同的观察结果等等。我还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季节里观察教室前的丁香树,把丁香树在不同季节的特点分别写下来……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兴趣,就不会成为负担;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步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
  三、指导正确的观察方法。
  观察具有所选择性,即观察要有预定的目标。观察具有选择性就是说观察须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不能面面具到,必须找出主要的现象进行。观察要求精确性,即观察现象要明确,数量要准确,小的可以放大,快的可以变慢,长期的现象可以分次观察,短时的现象可以重复观察。观察具有生动性、因为观察的对象都是具体的,观察的对象都是运动的,因此,不仅要观察事物的静态,还要观察事物的动态。观察具有相对性,因为对于同一事物,由于观察的立足点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尽相同。同时,事物都是在运动变化之中,观察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观察具有概括性,即观察者对观察所得的现象要经过概括、比较、分析、研究,方能对事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深刻的认识,进而掌握本质。观察具有敏锐性,即对新奇的事物以及物的微小变化都能做出快速反应。
如果一个小学生对周围的客观事物视而不见,听耳不闻,那么,他就得不到大量的写作的材料他就捕捉不到生活的信息,他的思维就缺乏雄厚的基础。我们如果把小学生的各种能力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观察能力就是这棵大树的根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加强了,“根须”才能不短地汲取生活中的养料,供给其他能力进行消化,分解,合成……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能力之树才会茁壮地成长。
四、培养积累素材的习惯。
我们不但要养成善于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还要注意把观察的景物和自己当时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免前看后忘,这就是要求我们记好观察笔记,积累观察得来的写作素材。记观察笔记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随观随记。这样记下来的材料,景物形象鲜明,作者感受真切。二是分类记录,可以分成四季景色,气候变化,江湖河海,山峰峡谷,寺庙园林,树木花草等不同的类别记录下来。
有的同学在一段时间内每天连续观察同一景物的变化,比如观察一个月内月亮的周期性变化,为了把这一景物的细微变化真实地反映出来,这些小朋友记了观察日记。他们这样做,对于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写作素材是极有利的。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写作文的时候就有话说了。
五、鼓励学生合理的想象。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开展想象,既使学生思维更活泼扩展,又能使作文更生动感人。比如第六册《荷花》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荷叶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间冒了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情不自禁地展开联想:“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底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这段话写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实虚结合。教学时我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和想象,入景入情。体会作者如何认真细致观察事物和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启发学生,当你看到雁儿往北飞去或春燕飞来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当你看到节日的“赛马”或“舞龙”的时候,你的心里怎么样?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在观察日记本上。同时,开一个“展开想象的翅膀吧”为主题的主题会。
  观察是认识的出发点,是正常思维的必要条件。在写作训练中,学生对所要描写的对象观察越清晰,文章就越有可能写得具体生动,越有真情实感。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善于对周围的景物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认清它们的本质意义,抓住它们的特性,才能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来。法国著名的艺术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千世界,自然景物,山川河流,风雨雷电,各种各样,五彩缤纷。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认真观察,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具备了观察的能力,就会描写出生动美妙的景物来。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2012
[2] 《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1
[3] 《教育学专业》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4] 《小学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

    本网站为非盈利的公益性网站,部分内容系来自实验学校和网络,转载其它网站文章旨在传播更多教育教学信息,以服务于全国各类学校。本网站中的文章及相关资讯内容(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网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版权所有:中国学校发展网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010-51945040
京ICP备2020035983号-2